他是“千古第一贪官”,写的字却美到了骨子里,狠狠打脸字如其人
自古以来,流传着“字如其人”的说法,意思是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他的品行为人。
自古以来,流传着“字如其人”的说法,意思是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他的品行为人。
赵孟頫在中晚年时期对二王的书法推崇备至,他以学王为名号召书坛“尊古求源”,想以此来扭转宋末的那种纵肆狂放的书风。据传,赵孟頫一生临摹《兰亭序》据说上万遍,到了晚年,功夫臻于化境。
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爱赵孟頫的书法?因为他的书法不仅美,而且学起来,也容易上手。万卷楼书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赵孟頫生病时书写的书法《病来月余帖》,依然保持一贯的优雅与法度。
在元代书法史上,赵孟頫的名字如雷贯耳,而与他齐名的鲜于枢(1246—1302)却鲜少被大众熟知。鲜于枢,字伯机,号困学民,一生漂泊,官微名隐,却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斐然,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代宗师赵孟頫的书法变革。他的草书狂放不羁,楷行深得晋唐精髓,堪称元代书坛的“隐
自唐朝起,便已经出现“字如其人”的记载,譬如柳公权,面对帝王询问时,就曾直言“心正则笔正”,孙过庭《书谱》里面,也写道:“质直者则径侹不遒;刚佷者又倔强无润;矜敛者弊于拘束;脱易者失于规矩;温柔者伤于软缓,躁勇者过于剽迫……”。
有的人或许曾与你并肩携手,可当利益发生倾斜之后,他们却不惜捅你一刀;有的人表面温温和和,背后却绞尽脑汁算计你、诋毁你。
我们都熟悉文征明的小楷书,非常细腻严谨,风格独特,学的人也很多,而他的小行书在艺术成就方面不低于他的小楷书,但是为什么学的人很少呢?这大概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!
《化度寺碑》原石立于唐贞观五年(631年),由李百药撰文,欧阳询楷书。北宋庆历年间原石损毁,此后翻刻本盛行,刻本多达十余种,包括宋代的四欧堂本、十三家跋本等,以及敦煌石室发现的唐拓残本(分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)。清代翁方纲等学者对拓本鉴定争议颇多,最
赵孟頫《为叔亮内翰跋定武兰亭序》,又称《跋兰亭序》,纸本,行楷书,纵24.5厘米,4行58字,后被移配至唐朝大臣、书法家冯承素(公元617-672年,字万寿,河北衡水人,任弘文馆直学士、太子典书坊录事等职,摹写的《王羲之〈兰亭序〉》(亦称《神龙本兰亭序》,纸本
赵孟頫次子,赵雍书法墨迹《暂自杭回帖》,纸本,尺寸30.3×51.9厘米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。
赵孟頫的《三门记》(全称《玄妙观重修三门记》)是元代楷书的典范之作,也是赵孟頫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之一。此作融合了晋唐传统与个人创新,展现了“赵体”楷书的独特魅力,被明代李日华誉为“天下赵碑第一”。以下从创作背景、书法风格、艺术特色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:
鲜于枢,字伯机,号困学民、直案老人、直奇老人、虎林隐吏等,河北渔阳人(今天津蓟县),居住在杭州,与赵孟頫有“南赵北鲜”之称。
“杜甫千诗碑”的第十三幅作品是南宋“赵孟頫”所书《白雪斋帖》,创作于元大德二年(1298年),以杜甫诗作为内容,共书写了《长吟》《楼上》《戏作俳谐体遗闷》等23首,展现了赵氏对杜甫诗歌精神的深刻共鸣。
下班的第一件事,就是铺纸临摹几个赵孟頫字帖,接着练一遍八段锦(以往选择性围着村子跑步两三公里,现在天气热,加上年纪大了有点吃不消了),冲凉,吃夜宵,然后躺床上点开word文档写一篇写了很久没写完的文字。
但是即使如此,王羲之真迹也并未被有效保存下来,书坛流行的大部分作品是后世书家的勾摹作品,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多。后来唐代的僧人怀仁曾奉命从民间王羲之真迹中集字,形成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《集王圣教序》。这件作品虽为集字,但是也能比较准确地展现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貌,因为
意象选取抓住诗中核心意象“明月”“床前月光”“举头望月”“低头思乡”,可参考李白原诗中的“月”“霜”“故乡”等关键词作为画面主景。例如:
《光福重建塔记》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68岁时所书,创作于至治元年(1321年),即他去世前一年。此时的赵孟頫,书法造诣已达巅峰,笔法炉火纯青,整幅作品“风神精绝,人书俱老”。
赵孟頫行书作品内容选自《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》,该词为元代白云法师撰写的佛理,赵孟頫以书法形式呈现,展现了其“赵体”行书的遒媚秀逸之风。